三十年,河西,府上,儒林外史,盛衰

提問: 三十年河東,四十年河西。這個“河”指的是那條河? 問題補充: “三十年河東,四十年河西”。這個“河”指的是那條河?是渭河還是黃河?或者別的什么河? 医师解答: 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”是一句民間諺語,來源是:從前黃河河道不固定,經常會改道(歷史上無數次發生)。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面,若干年后,因黃河水流改道,這個地方會變為在河的西面。這句話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,變化無常,有時候會向反面轉變,難以預料。 下面有一個比較早的用例: 清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六回:“大先生,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 。就像三十年前,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,我是親眼看見的。而今彭府上,方府上,都一年勝似一年。 ” 更早的還沒有找到,現代人的用例我就不舉了。也有人說成:三十年河東,四十年河西。 黃河河床較高,泥沙淤積嚴重,在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下經常泛濫,所以黃河經常改道,每次改道后,一個村子以前在河的西岸,后來就變到東岸去了。 所以叫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 。 還有另外兩個解釋是: 1、其實應該是:三十河東四十西。 為人莫作千年計,三十河東四十西。出自重訂增廣。 這話我們這里是長作口語的,(說成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)一般是指人事變化無常,今天你坐莊明天也許就是他人了。今人有詩說:三十河東四十西,可笑當年論高低。 也是這個意思。 其實這話是有個故事的,郭子儀之孫由于揮霍無度家產敗盡,沿街乞討來到河西莊,想起了奶媽,便去尋訪,問了很多人可是人們都說不知道,天快黑時走來一個農夫,他上前一打聽竟然是自己奶媽的兒子,到人家家里一看,付謐B沓扇骸K臀剩?你家那么有錢,為何還要自己勞作?"乳母的兒子就說:"家產再大,也會吃空。家母在世時,領我們創業,才有此家業。勤儉持家,樂趣無窮啊!"郭孫聽后很慚愧。這主人不忘舊情,便讓郭孫在家管賬,無奈他對管賬一竅不通,主人不禁嘆息到:"真是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寶貴,四十年河西寄人籬下。" 三十年河東,四十年河西"流傳于此。所謂此一時彼一時。 2、通常的 “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”是個諺語,以喻世事盛衰無常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六回:“成老爹道:‘大先生,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!就像三十年前,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!我是親眼看見的。’ ” 而“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”可能是它的一個變體。東、西,指河的南北岸。因黃河常改道,故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,變化無常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oko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